燕京八景是谁题写的? / 燕京八景是谁题写的诗

博主:网友网友05-262231

本文目录一览:

北京国子监街16号去丰台区看清朝乾隆皇帝题写景名的燕京八景咋走

在丰台区的燕京八景之一只有卢沟晓月,你是说怎么去卢沟桥吗?

124路 → 地铁2号线 → 662路

约2小时 / 26.4公里

国子监街 300米步行至 方家胡同站

1站乘坐 124路(或 104电, 758, 特11), 在 安定门内站 下车

360米步行至 安定门站

7站乘坐 地铁2号线(或 地铁2号线), 在 长椿街站 下车(A1口出)

70米步行至 长椿街路口西站

9站乘坐 662路(或 661), 在 卢沟新桥站 下车

690米步行至 卢沟桥

可以上百度地图查询一下离你最近的公交

燕京八景相关诗文

分类:社会/文化 民俗传统

燕京八景是谁题写的? / 燕京八景是谁题写的诗

问题描述:

卢沟晓月

金台夕照

玉泉趵突

蓟门烟树

我需要这些与之相关的文人诗词,最好是乾隆的或者清朝..

解析:

燕京八景题咏

蓟门烟树

凤城朝露润废垣,飘然烟云万树间。

一枝软红沁碧水,四围晴黛画春山。

长吟只缘诗思涩,小饮谁同晚照闲。

紫禁香惹白衣冷,远翠遥绿蓟门关。

西山晴雪

削玉峰雄环帝京,飘云衔山夜色晴。

寒侵梅魂浮香远,雪压松梦映月明。

冻潭滴水千声韵,茅亭小炉一盏清。

霜钟混不解人意,声声碎尽世外情。

太液秋风

红衣褪尽露莲房,断续蝉声伴寒阳。

春老瀛台柳残碧,秋满太液桂生香。

雁掠霜空留澹迹,月上远峰更清凉。

凝眸欲写风景异,梧桐叶落触离肠。

金台夕照

夕阳返照碧云天,古塞名将两渺然。

残阶似诉当年事,衰草空萦旧时烟。

鸡筹频催千嶂晓,戍鼓能振万重山。

英雄已是豪华尽,何曾勋名百世传。

琼岛春荫

琼岛春深游絮吹,也同桃李斗芳菲。

莺簧唱柳随笛语,燕剪裁波引儿追。

鱼梭织浪凭沉浮,蝶翅欺花任飘飞。

趣自天成难着笔,谁图丹青伴香闺。

居庸叠翠

千峰壁立卷云涛,当年雄关满旆旄。

射雕岂独飞将勇,谈兵更有巾帼韬。

会心且看山川秀,登临再振意气豪。

雨洗晴嶂添翠色,看渠挥洒气自高。

卢沟晓月

南襟涿鹿北居庸,王车驱驰曾过从。

一弯澄波星影没,百丈虹桥月色慵。

玉栏拍遍数隐狮,霜钟韵断恐惊龙。

紫气东来佛西去,谁为红尘醒愚蒙?

玉带垂虹

远山含黛帝城西,玲珑玉带垂天梯。

石髓千寻凝翠嶂,云根百尺涌碧溪。

太液荷钱风袅动,瀛台榴火雨迷离。

白衣也是风云客,一朝迹会自如霓。

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它具体在京西什么地方?

  西山晴雪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脉。所说的雪 景亦泛指此一带。香山是这一带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西山风景优美,唐、宋以来已成为寺院荟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开辟的园林。“西山积雪”就是当时西山雪后著名景观。据史载,早在八百多年前,金世宗就曾在香山一带建造大永安寺,还兴建行宫。后来他的嫡孙,直接继承他的皇位的章宗完颜璟,又在此地相继构筑了祭星台、会景楼等建筑,说这里是章宗定西山积雪的景点,似属无可非议。可以想像,每当雪后初晴,从这里凭高临远,但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照辉,一派红装素裹,倍极壮丽,应该说,“晴雪”要比“积雪”更富有诗情画意。

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之子鲜于必仁曾有燕京八景诗,其中《西山晴雪》中描写道:“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

明代,西山晴雪又改为西山霁雪。明永乐初为翰林院侍讲的邹缉《西山霁雪》诗描写的“西山遥望起岧峣,坐看千峰积雪消。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断崖稍见游麘迹,深谷仍迷野客樵。应日阳和气回早,登临未惜马蹄遥”。可以想像到,大雪初霁,凝华积素,千岩万壑,宛然图画的美好景色。

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开始在香山大兴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名静宜园。园内不仅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古刹和人文景观,而且还具有深邃幽静的山林野趣,保持着浓郁的自然生态环境,乾隆来到静宜园看后写了《西山晴雪》诗,将“西山霁雪”改为“西山晴雪”,诗中写道:“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干林琼屑映朝晴。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祗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椀伴高清。”也许是乾隆认为自己写得很美,或是想对燕京八景再称颂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依西山晴雪诗叠旧韵赋诗:“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数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将诗刻在“西山晴雪”碑上,立在香山山腰半山亭北,朝阳洞登山道右侧。

香山的景色,一年四季各臻其妙。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气鸟声,特别是香山西南坡一带,云蒸霞蔚如锦似绣,每遇阴雨季节,山林间云雾飘渺,朦朦胧胧;特别是冬季的雪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绵延无际的峰峦,“西山晴雪”更是名不虚传。香山雪景固然很美,但是近年来,北京降雪不多,美丽雪景很少出现,别说外宾不易赏到,就连市民也难得一见雪后西山,声誉渐薄。而香山的良辰美景,由香山红叶所取代。秋季丹黄朱翠红色炫彩,黄栌红叶层林尽染,成为市民观赏的好地方。

卢沟桥的简历

卢沟桥(Lugou Bridge) 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经没有水了。卢沟桥全长267米,宽7.6米,最宽处可达9.5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谜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

历史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1]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晓月碑明朝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卢沟桥。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 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卢沟桥修缮

明代自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御题汉白玉碑

从1908年至1949年,卢沟桥没有大的修缮工程,仅个别地方添配了栏杆和石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卢沟桥的桥面加铺了柏油,修了桥上的碑亭、石栏及柱狮。1967年,加宽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发起保护古桥,恢复古桥原貌的活动;统筹规划,动员各界,组织修缮。工程筹资355万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栏望柱;清除了沥青,恢复了桥面;同时修缮了宛平城,复原了城楼。并全面整修桥券桥墩。还对古桥全部望柱、栏板、地袱、桥面、华表、石碑等实施部分风化及防渗漏保护措施。桥面整修时,中间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桥的原状。1997年6月,对部分被雷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修缮补救。为了保护好旧卢沟桥这座闻名中外的古桥,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兴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桥的东头是宛平县城,这是一座建于明末拱卫京都的拱极城。1937年7月7日在这里爆发的“卢沟桥事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城墙上至今还留着累累弹痕。现在,宛平县城已成为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城内北侧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城东侧辟为“抗日战争烈士陵园”。城楼上有七七事变纪念馆和中国古桥陈列馆。

卢沟桥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沟桥事变的课文

卢沟桥烽火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附注

民间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之谓,各方说法不一,此处据卢沟桥文物部门数据。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NEWSZW_HZH_BEGIN-- [table][tbody][tr][td]!-- 正文页画中画 begin --!-- 正文页画中画 begin --

[/tr][/tr][/tbody][/table]!--NEWSZW_HZH_END--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迷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

微信扫一扫
The End

发布于:2023-05-26,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晓望资讯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