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叶家山 | 随州叶氏祠堂
本文目录一览: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的发掘成果
墓葬实际发掘63座,共出土陶、铜、瓷、漆木、玉石等各类质地的文物739件套。其中,青铜器325件,器类主要有圆鼎、方鼎、簋、鬲、甗、觚、觯、斝、爵、卣、觥、弓形器等。大量西周有铭青铜器和原始瓷器的出土,是本次发掘的一个亮点。
随州市曾随文化遗址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曾随文化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曾随文化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前款所称曾随文化遗址,是指在本行政区域内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擂鼓墩古墓群、义地岗墓群、庙台子遗址(含叶家山墓地)和安居遗址(含羊子山墓地)为代表的古曾(随)国遗址及其相关遗存。第三条 曾随文化遗址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履行本行政区域内曾随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和利用的主体责任,将曾随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保障曾随文化遗址保护所需经费。
曾随文化遗址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做好遗址保护工作。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统筹本行政区域内曾随文化遗址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宣传展示等工作,对遗址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和改革、教育、公安、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和湖泊、农业农村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曾随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曾随文化遗址的义务,有权对盗掘、破坏曾随文化遗址等行为进行劝阻、制止和举报。
对在曾随文化遗址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保护管理第七条 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当开展曾随文化遗址调查工作,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情况,建立曾随文化遗址名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适时调整。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文化和旅游、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编制曾随文化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曾随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应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并组织专家论证。遗址保护规划应当依法报批并公布实施。
经依法批准的遗址保护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第九条 曾随文化遗址名录中的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列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按照省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的区域执行;
(二)列入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分别按照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的区域执行;
(三)尚未划定保护等级的遗址,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的区域执行。第十条 在曾随文化遗址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建坟、建窑、取土等改变遗址环境、地形地貌现状的;
(二)未经依法批准,擅自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
(三)工程施工单位擅自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
(四)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生活垃圾的;
(五)涂污、刻划等损坏遗址景观、保护标识的;
(六)其他危害、破坏遗址的行为。第十一条 在曾随文化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其高度、体量、外观、色调应当符合遗址保护规划有关规定。
工程设计方案应当依法经相应的文化和旅游部门同意后,报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批准。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用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勘探:
(一)在曾随文化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
(二)前项所列区域以外用地面积五万平方米以上;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符合以上情形的建设项目用地,以出让方式供应的,土地收储单位应当在土地出让前向文化和旅游部门申请考古调查、勘探,所需费用由本级财政承担并列入土地收储成本;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或者利用自有土地进行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用地规划许可阶段向文化和旅游部门申请考古调查、勘探,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未申请考古调查、勘探的建设项目用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文物的,抢救性发掘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编钟的特点及用途,还有来历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 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 3 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 9 枚一组的和 13 枚 一组的,等等。1957 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另外,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本文链接:http://www.wsfy.cn/shehui/202305_1727.html
发布于:2023-05-21,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